要修繕的歷史建筑越來越多,但手藝精湛的老工匠數量有限,看上海如何探索破題
來源:上觀新聞2023.6.12
修復老建筑是一個細致活兒,需要靠有經驗的工匠們手手相傳地去做。但如今,上海有1058處共五批優秀歷史建筑,量大面廣,光靠人力去修復和維護遠遠不夠。這一痛點該如何破題?
今天(6月10日)是第十八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記者從由市住建委、市房管局和虹口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賡續歷史文脈,提升城市品質”市級部門聯合主會場活動上獲悉,上海正在推動優秀歷史建筑管理數字化轉型試點,解決修繕人力不足難題。
越來越多優秀歷史建筑將要裝上智能傳感器。記者從上海市房管局了解到,應用智能傳感器的老建筑,會聯動上海市精細化管理平臺、城管部門,把監測中主動發現的違規事件納入網格化閉環管理,提高發現和處置效率。
同時,在外灘第二立面實景三維測繪成果的基礎上,推動全市優秀歷史建筑實景三維測繪,探索建設優秀歷史建筑數字化管理平臺,集成數字化測繪成果、智能化監測設備應用、年度調查評估結果分析,逐步形成審批要點、數字化資料服務,輔助聯審平臺的方案審批,讓優秀歷史建筑全生命周期保護管理變得更規范、更標準。
在實際的老建筑修復案例中,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成效顯著。上海建工四建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谷志旺介紹,歷史建筑數字孿生與智慧感知技術,能實現科學化、精細化修繕,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
“采用人工智能還有數字檢測技術,把它的‘基因’檢測出來。如,水磨石的石子粒徑的大小、顏色配比等等。原來復原一塊水磨石,我們需要做至少幾十次的適配,而且要非常有經驗的老師傅。現在,一張照片幾分鐘就可以把配比生成出來,工人再去做小樣,不一定需要有幾十年經驗的老師傅。” 他說。
張園街區13棟優秀歷史建筑,則應用數字孿生平臺,做到了定期“體檢”。華建數創(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嘉軍說:“一檔一冊的數字孿生檔案庫把張園的整個歷史記錄下來。放大到上海市,所有的優秀歷史建筑要建立一個三維可視的檔案,形成數字孿生的整體管理平臺,可看、可控、可查,甚至于未來可以預測可能存在的風險。”
在探索數字化應用的同時,上海將持續保護修繕,提升區域風貌。以調查評估結論為基礎,形成修繕建議清單。逐步建立輪修、督修和通報制度,推進落實保護責任,提升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和利用水平。推動如黃浦區南昌路、虹口區山陰路、徐匯區市音樂學院、楊浦區楊樹浦路670號水廠等區域整體修繕項目,結合功能更新、活化利用重現歷史風貌。
修繕理念也在發生變化,變得更重“里子”。過去,居住類歷史建筑的修繕重點大多都放在“外貌”上,粉刷墻面、翻瓦換窗,讓它變得更美,可是漏水、水管堵塞等老房子常見的毛病,總會反復。徐匯區房管局副局長姜江表示,里外兼修、更重“里子”,將是今后一段時間的修繕導向,“修老房子不能只關注外墻,圖漂亮、圖新。現在老房子管線老化的問題突出,以前我們對這方面的關注度不夠,接下來會先把老百姓要求解決的民生問題落實好,在這方面要加大修繕的力度,及時回應群眾訴求”。
更多資訊
-
促進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循環!浦東啟動陸家嘴金融城、張江科學城雙城產融對接平臺2023.10.20
“陸家嘴會客廳”正式揭牌、“雙城輝映”產融對接平臺啟動…… “雙城輝映 共贏浦東”2023年浦東新區“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循環推進大會昨日舉行。 會上透露,陸家嘴金融城和張江科學城未來將加強資源整… 查看詳情 >
-
松江樞紐建設跑出“加速度”,全力打造三大國家戰略的重要交匯點和鏈接點2023.10.19
塔吊林立、機器轟鳴,雖已過寒露,秋意漸濃,但松江樞紐建設工地現場依然如盛夏般火熱——3000余名工人大干快建,全天候兩班倒、連軸轉,以實際行動詮釋項目施工的熱度、力度與速度。 “當前,我們正抓緊開展土… 查看詳情 >
-
遇見就是美好!七寶生態商務區吸引企業紛至沓來2023.10.19
七寶生態商務區位于七寶鎮“一核、一區、一帶”總體規劃“一核”核心區域內,東至新鎮路,南至漕寶路,西至橫瀝港,北至吳中路,總占地面積616畝,總建筑面積126萬平方米(其中地上83萬平方米,地下43萬平… 查看詳情 >
-
?上海閔行開發區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新高地,AI PARK開工2023.10.19
上海人工智能行業發展迅猛。短短四年時間,閔行人工智能企業已經從140家增長至如今的400家,產業規模超280億元。如今,又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新高地將在閔行起步。 10月18日,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區人…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