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個區域精細化治理有底氣,市容綠化局領導敢躺在保潔過的路面
來源:上觀區情2018.10.31

國慶節期間,外灘岸線一組水景燈光瀑布在微信朋友圈被刷屏,從外白渡橋向南延伸,46個小型瀑布從岸線飛奔向江面,金色波光、紅色星光、藍色魚躍、綠色湖面、粉色桃花,有層次的水景燈光,伴著潺潺流水聲,場景美輪美奐……
變化的不僅是外灘夜景。黃浦區,上海的心臟、窗口與名片,外灘、南京東路、人民廣場等區域,更是上海的地標。今年3月,黃浦區對“一帶一路一環”(外灘金融集聚帶、南京路、環人民廣場)共2.2平方公里區域啟動了“城區管理精細化示范區”建設,提出“對標國際一流,追求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如今,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即將召開之際,“一帶一路一環”也迎來一次嶄新的亮相。
還原城市最本真的面貌
這幾天,不少在外灘拍照的游客驚喜地發現,萬國建筑博覽群更加“干凈”了,外灘的“天際線”更加凸顯了。原來,外灘(外白渡橋到延安東路段)1.2公里不久前完成了 “多桿合一”,271個桿線被合并為102根,數量上縮減了62%。
外灘、南京東路、人民廣場,是中外游客到上海的必到之處;但在過去,游客在這些地方舉起手中的相機,很難拍到一張完整的風景照,因為畫面被各種林立的桿子切割成碎片。
外灘水景燈光
優雅的街區與優美的景觀,不應被桿子割裂。發達國家的一些著名城市,近年應用了相對成熟的多桿合一技術,來解決桿子林立的問題。今年,黃浦區將這一技術率先引入“一帶一路一環”。
今年3月,南京東路(河南中路—中山東一路段)豎起了一排特別的桿子:通體黑色、高聳矗立,上面有路燈、指示牌、監控頭、信號燈等多功能——這叫多功能綜合路燈桿。南京東路此前已完成了架空線落地,但這一路段桿件特別多,達97根,涉及視頻監控桿、交通信號桿、市政路燈桿、電車桿等多種桿件和箱體,既影響通行也妨礙游客觀賞沿線風景。在合并后,桿件數量比原先減少約57%。街區通暢了、上空干凈了,游客的通行與視覺體驗都大大提高。目前,在“一帶一路一環”區域主要干道,均已完成了多桿合一。
“一帶一路一環”人流量大,街區形態不規則、地下管線復雜,在這樣的區域實現多桿合一,設計與施工難度都不小。以南京東路為例,沿線最窄的人行道僅有一米多寬,但出于桿線的防風與荷載的技術要求,最初設計的桿件底座面積達9平方米,這樣的底座尺寸肯定放不進南京東路沿線。區建管委會同管線單位和設計單位一次次實地測量、計算,共同確定選址定位,多方協商合桿方案,采取“一桿一策”的方式。最終,在人行道窄的地方,采用增加底座入地的深度、加長底座的長度、采取更加堅固的制作材料等方式,通過優化方案使得相關指標都能夠達到要求,也不會影響到街面原來的結構。
在推進多桿合一過程中,黃浦區還充分考慮到桿件本身與周邊環境的統一協調,盡量讓桿件也成為一道城市風景。外灘地區歷史建筑多,整體風格優雅莊重,區綠化市容局燈景所對這一區域的桿件采用了黑色亞光磨砂塑粉工藝,使桿體表面有更強的質感,彰顯精致的品質;利用新型桿件承載力更強的特點,突破性地將景觀燈光融入多桿合一,進一步拓展桿件功能;燈頭色溫與萬國建筑博覽群地埋燈色溫一致,燈頭角度經過精心、科學的計算和調試,每個都是定制化,避免對行人造成眩光影響。
除了在“一帶一路一環”,未來配合架空線落地,黃浦區還會在一些有條件的支小馬路上推進多桿合一。
“在保留使用功能的同時,將那些破壞城市美感的東西剔除,還原城市最本真的面貌,我們的城市需要‘做減法’了。”有專家這樣說。實際上,在對“一帶一路一環”的精細化治理中,黃浦區也遵循了“做減法”的理念。架空線落地、多桿合一、拆除廣告牌、拆除沿街違建、清退占道經營、對南京東路支馬路的非機動車實行退格管理等做法,均為城市抹去了原來那些外在的、不必要的東西,給了城市更多透氣與留白的空間。
精心“著色”彰顯城市魅力
城市空間留白后,要填入什么?在“做減法”的同時,如何“做加法”?對“一帶一路一環”區域,黃浦區有著自己的思考。
色彩,能表現城市的性格、精神。而發現與尋找城市色彩的過程,就是探求與提升城市品質的過程,這也是上海邁向“卓越”的必經之路。
精準地調出一個顏色不容易,著色也不是搞一個“色塊”,而是要講究“色系”“色譜”。建設卓越全球城市,正需要細微而精妙的拿捏,這也正是精細化管理的一個切口。黃浦區堅持高起點規劃,在“一帶一路一環”區域,邀請了上海市政總院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為外灘、南京東路、人民廣場等“把脈”。
雨后的南京東路。蔡維帥攝
專家提出,合理運用色彩調整規劃區域在規模和體量上的視覺感受,既有助于可識別性的形成,同時也確保該區域和城市街道景觀成為一個整體。根據“一帶一路一環”現有的色彩基礎,專家開出色彩管理良方,黃浦區依照這一總體規劃推動更新實施。
外灘、南京東路、人民廣場,該是什么顏色?專家提出,外灘是上海標志性景觀區域旅游景點,色彩氛圍應典雅、厚重,建議以米黃色為主色調,打造一片人與城的精神場所;南京東路,著名繁華商業區域,色彩氛圍應活潑、熱情,建議以紅色系為主,打造繁華、熱情的商業場所;人民廣場,文化與政治中心,色彩氛圍應莊重、文靜,以灰色系為主,打造莊重、獨具文化氛圍的行政區域。
實際上,色彩貫穿了“一帶一路一環”精細化治理的全過程,指導著綠化植物、建筑、公共設施以及地面鋪裝等各方面更新與管理,小到沿街座椅的顏色、樹木圍欄的形狀都有規可循。
綠化與燈光也是對城市色彩的一種表達。黃浦區通過綠化與燈光景觀的改造提升,打造出“白天看花,夜晚看燈”的城區新亮點,為城市增添新的色彩,背后均體現了注重細節、精益求精的理念。
黃浦區有兩座立體花壇最近成了市民與游客的打卡地:人民廣場噴水池上的立體花壇“秋實滿園”和外白渡橋下的“揚帆起航新征程”。前者以豐收喜慶為創作主線,十種豐收果實寓意十全十美,滿園累累碩果象征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成就,期盼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取得豐碩的成果;后者設計靈感源于乘風破浪的船,揚起風帆,不畏艱難,駛向新的彼岸。
立體花壇也叫 “城市活雕塑”“植物雕塑”,是目前園藝技術和園藝藝術的最高展示。黃浦區邀請了代表國內立體花壇最高水準的設計和施工團隊建造了兩座花壇,設計與制作難度都非常高。這幾天,“秋實滿園”立體花壇中的綠色果實變成了星星點點的黃色,原來是角堇開花了。在設計時,設計師就考慮到不同花卉的花期,精心搭配,讓花壇在不同時期可以呈現不同的景觀。
最新亮相的外灘景觀燈光,給市民與游客帶來了全新的外灘夜景,背后的精細更是到了極致。比如,設計了三種視角,無論游客站在岸線上、站在對面的浦東、甚至站在江中的游船上,都能看到各具風情的外灘夜景;強調對細節上的打磨,燈光富有層次與變化,還原外灘老建筑基底的真實美。
馬路可以“席地而坐”
在南京路步行街上,經常會出現一輛新奇的環衛小車:小車不大,綠色外形,由一位環衛工駕駛,小車所到之處,地面上的垃圾、灰塵以及油漬等等全部消失了。
這是黃浦區今年在“一帶一路一環”的上街沿區域引入的國際上最先進的洗地機。先進到什么程度?小車開過,地面上以往讓環衛工最頭疼的口香糖、油漬等污跡,全部都能清理得干干凈凈;小車底部會“暗暗”噴水,噴過水的地面30秒速干,比拖過的地板還干凈。
在馬路上,“一帶一路一環”區域則上馬了“多功能掃路機”,掃垃圾、除塵同步完成,連原來需要環衛工手工清理的綠化帶,只需要拿著風筒對著綠化帶一吸,雜物都能吸走。
外灘花墻 黃浦區提供
不久前,黃浦區為“一帶一路一環”區域制定了精細化作業手冊,對路面、垃圾箱、公廁等角角落落都提出了高標準的環衛保潔要求。記者看到這份標準近50頁,標準非常量化具體,如對路面、溝底、墻角的保潔,要求3米半徑之內的區域不能有超過5個點狀污染物。“在 ‘一帶一路一環’,我們將室內保潔的標準應用到室外,不但做到了 ‘席地而坐’,我們自己現在都敢 ‘席地而躺’。”區市容綠化局副局長金亦鳴說。
一個游客初到一個城市,街區整潔干凈,會給他留下不錯的第一印象;走進公廁,發現同樣整潔干凈,那么這座城市一定會在游客心中加分不少。
小廁所,大民生。“一帶一路一環”是商業與旅游集中區,地處其中的公廁,體現的是上海城市文明與城市溫度。“20年前,建造廁所是為了讓每個游客有地方上廁所;現在,建造與改造廁所是為了讓每個游客有地方舒服地上廁所。”金亦鳴說。
正是帶著這種理念,黃浦區建造的公廁,都沒有什么高科技噱頭,但處處給人舒適的感覺。如,剛剛完成改造的武勝路10號公廁,擁有5套除臭通風系統,自然透氣的天窗、通風的門窗、可進出氣的空調系統、專業的除臭配風系統以及每個廁位上的微循環通風系統,讓公廁能始終氣味清新。男女廁位設計為2比3,減少女性如廁排隊的情況;每個廁位內掛鉤、扶手、呼叫器等設施一應俱全;設置有母嬰室、第三衛生間等特殊衛生間,合理的布局充分體現了城市溫度。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地方,都有著用心的考慮:如把手等觸摸的地方用亞力克材料取代常用的不銹鋼,讓人摸上去不會覺得冰冷。考慮到人民廣場人流密度大,游客多,武勝路10號大廳還被打造成為全市第一座具有旅游咨詢信息等服務的公廁,以多種展示形式為市民與游客提供旅游服務、天氣預報等公共信息,同時提供急救包等游客所需要的便民服務。
今年,黃浦區對“一帶一路一環”區域13個公廁都進行改造,其中12個達到了《旅游廁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標準》中AA或AAA標準,這標準遠遠高于一般的公廁標準。
“面子”亮麗,“里子”也妥帖
保安坊,緊靠南京路步行街,是有年頭的老小區。房子雖老,但管理一點都不落后。外灘街道為小區引入了識別非機動車進出系統,煙感、井蓋異常報警,門禁系統,高空拋物實時監控等,安裝了先進的3+1智能化垃圾分類設施,配置智能充電樁,打造了一個“智慧小區”,使小區更美了。保安坊有故事有歷史,如今被居民細心挖掘出來,賀友直的小書攤、剃頭等反映上海市井生活的漫畫被搬上了弄堂墻壁,傳承老上海文化與風情。
距南京路步行街一步之遙的貴州西社區,是老石庫門里弄小區。南京東路街道對貴州西社區通過“微創”改造,植入社區公共生活的觸媒性因素,提升了公共生活的精神品質:老舊門洞采用“框景”的概念打造,為居住空間局促的居民騰挪出一個活動的“舞臺”;廢棄的空中樓閣被精心設計后,成為居民身邊的空中書房;居委會騰出社區活動室,引入廚房設施、點上一盞燈火,就是居民可以會見親友的公共客廳。
南京路。黃浦區提供
“面子”亮麗,“里子”也要妥帖。對“一帶一路一環”區域,黃浦區提出“三美”(美麗景區、美麗街區、美麗家園)聯動的理念,探索將對景區、街區的改造與重構、文脈的傳承、精細化的治理等向小區內延伸,同步提升城市環境品質與居民生活品質,讓居民更有獲得感。
愛民弄、承興里、順天村,一個個滿載著城市記憶與居民情感的老弄堂、老小區,在微更新中尊重老建筑原本風貌,也匹配更適應街區特質與居民現實需求的特色功能。
“三美”聯動不留一絲死角。弄堂口連接著街區與居民小區,今年,外灘街道對外灘與南京東路沿線的32個弄堂口啟動了改造提升,清除占道經營、跨門營業、無證照經營,騰出空間引入綠化花卉、美化環境,同時挖掘這些老弄堂的歷史文脈,讓這些上海特有元素融入城市空間改造。
精細化治理的根本,在于對人的關注。見縫插針的戶外職工之家愛心驛站,為長期在室外工作的環衛、交通協管、快遞小哥等,提供一個避寒暑歇歇腳的臨時休息場所;二維碼銘牌,掛在了全區206處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以及4處國家級和市級名人故居的外墻上,讓游客與市民隨時隨地可以閱讀建筑的前世今生……精細化治理,讓生活、工作、旅游在這個城區的人都感受到溫暖。
記者手記
讓精益求精成為城區的品格
黃浦區,是上海的心臟、窗口、名片,物理空間的代表體現就是“一帶一路一環”的2.2平方公里區域。此次,黃浦區舉全區之力對這一區域進行精細化打造,瞄準“精品工程”,更多從細節入手、需求著眼,不漏掉任何一個環節、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可謂精益求精、細而又細。
上海干部骨子里就有精細的特質,黃浦區的黨員干部也不例外。但除了注重細節,很多參與“一帶一路一環”精細化管理的人們在接受采訪中,經常提到一個詞“標準”——外灘花墻上的綠草長到多少厘米需要修剪,路面與墻角需要達到怎樣的整潔程度才算達標、南京東路上的座椅顏色應遵循什么規律……都是有章可循、有標準可以依據。
卓越的全球城市必須有卓越的質量,衡量質量高下最好的尺子就是標準,標準也是現代政府治理的核心要素。打造“一帶一路一環”精細化管理示范區,并非要打造一座“盆景”,黃浦區的最終目的是要將產生的相關經驗復制推廣到日常的運行管理之中,通過這一區域帶動整座城區提升風貌品質和管理水平。不久前,黃浦區出臺了首批9項“黃浦標準”,站在本地居民、商務人士、外來游客等人群的角度,涉及食、住、行和公共安全等方面,高于國家標準、高于地方標準,這9項標準會逐步在全區推廣,讓精益求精成為黃浦的一種品格。
更多資訊
-
瞄準未來,寶山“北轉型”跨前謀布合成生物產業集聚區2023.10.23
合成生物學,新一輪城市競爭中,被視為“必爭之地”。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積極布局合成生物學領域關鍵技術,2023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2023生物醫… 查看詳情 >
-
一圖讀懂!楊浦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2023.10.23
日前,根據市委、市政府民心工程和為民辦實事項目要求,為進一步回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關切,《楊浦區全民健身公共資源拓展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編制完成,進一步細化“十四五”后半段楊浦區… 查看詳情 >
-
首屆嘉定區院地合作未來產業顛覆性技術大賽開幕2023.10.23
10月21日,第一屆嘉定區院地合作未來產業顛覆性技術大賽暨第五屆盛創39創新創業大賽在徐行鎮開幕。本次大賽集聚39個具有未來產業前景、顛覆性技術特征的科創項目,11家在區國家級科研院所、20余家投資機… 查看詳情 >
-
同濟大學客座教授蘇雅默:上海整個城市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創新大學2023.10.23
9月底,在上海舉行的世界設計之都大會上,一幅以“Nice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命名的巨幅畫作引發人們紛紛駐足。 這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高端外國專家蘇雅默的作品,也是他所做的城市更新項目的一部分。 …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