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實現盲文的智能識別,上海科學家研制出仿皮膚柔性壓力傳感器
來源:上觀2020.1.15

盲文是視障人士和盲人的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在現有的盲文識別方法中,盲文特征點的提取通常是手工進行的,費時費力,無法保證提取特征的有效性,同時識別精度往往很低,抗干擾能力也較差。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王家成研究員、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盧紅亮教授和張衛教授研制了一種仿皮膚式柔性壓力傳感器,基于此傳感器,有望實現盲文的智能識別。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納米能源》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全世界盲人總數約為4000萬,其中中國是盲人人數最多的國家。因此,開發一種高精度、實用的盲文識別裝置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柔性電子技術的發展,可穿戴設備、仿生電子皮膚等智能傳感領域逐漸成為研究者的探索熱點,柔性傳感技術的實現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傳感器件形態和功能的認知。其中,電子皮膚是通過電學信號的集成與反饋來模擬人體皮膚感受外界刺激(壓力、溫度、濕度)的新型電子器件。
在該研究中,基于人體皮膚結構,科研人員提出了一種仿皮膚式的柔性壓力傳感器,并將其應用于智能盲文識別。該傳感器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分別對應于人體皮膚的三個部分(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頂部基質為荷葉棘突隨機高斯分布的力信號感知層,與表皮結構形態相似。這種微結構對于提高靈敏度、測量和識別弱力是必不可少的。中間導電填料為力信號處理層,可在外力加載和卸載下壓縮和釋放。底部基板是力信號轉換層,其能夠將力信號轉換為電信號。該傳感器靈敏度可達507千帕分之一,顯著優于報道的其他同類器件。此外,利用隨機森林算法,首次實現了實時盲文的有效識別。未來,該研究團隊將進一步開展大面積、高靈敏、高分辨、自供能傳感器件的研究應用,努力實現柔性傳感器件的產業化、實用化。這將有助于推動機器人、可穿戴領域的快速發展。
更多資訊
-
創新融合發展 ,虹口金融、航運文化煥發生機2023.10.20
作為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匯點,虹口臨水而興,依港而盛。這里是上海航運業的發源地、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海派文化底蘊深長。近年來,隨著航運和金融服務功能的提升,虹口航運金融融合發展態勢基本形成。為賦能航運金… 查看詳情 >
-
上海發力“新基建”:重大項目100項,三年后要建成全球網速最快的城市之一2023.10.20
到2026年,上海要率先邁入全球雙萬兆城市行列,成為全球網速最快、覆蓋最全、時延最低的城市之一。近日,上海印發《上海市進一步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6年)》(簡稱“《行動方案》”… 查看詳情 >
-
上海不夜城老地標太平洋百貨華麗轉身,全新綜合體“合集”開業2023.9.22
9月21日,位于靜安不夜城商務黃金圈的辦公商業項目“合集”開業。“合集”由嘉里建設集團打造,對嘉里不夜城一期的商業裙樓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這里也是昔日不夜城地標“太平洋百貨”的原址。 嘉里不夜城一期建… 查看詳情 >
-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開源書生·浦語20B模型,消費級GPU即可運行2023.9.21
9月20日,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等機構發布書生·浦語大模型(InternLM)200億參數版本InternLM-20B,并在阿里云魔搭社區開源首發、免費商用。 書生·浦語(InternLM)大語言模型由…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