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海地鐵有了更多“智慧”,哪些變化發生了?從一座車站說起……
來源:上觀2020.6.2
目前,上海地鐵運營里程數達705公里,位居世界第一。根據規劃,至2040年,上海將建成總里程1000多公里的軌道交通網絡。
面對日臻龐大的路網,依靠傳統的人力、物力疊加式投入,很難處理好安全與效率之間的關系。2017年開始,上海地鐵開始智慧化探索。經過近3年的發展,地鐵變得多“聰明”了?不妨從一座車站說起……
從1個多小時到5分鐘
清晨5時40分,16號線惠南站工作人員準時來到車控室,登入電腦智慧車站界面。打開照明、系統自檢、通訊自檢……按照順序逐一點擊確認。站內燈光亮起,設備開始運作……直至最后卷簾門開啟,一套開站流程下來,大約花費5分鐘。
打開照明、系統自檢、通訊自檢……按照順序逐一點擊確認。站內燈光亮起,設備開始運作……直至最后卷簾門開啟,一套開站流程下來,大約花費5分鐘。
“以往,工作人員需提前一個多小時,在車站內外實地巡檢,開啟設備。”該站站長沈麗介紹,去年年底,惠南站試點建設智慧車站。經過一系列前期準備工作,實現車站設備狀態可感,并對其進行實時監控。“如今,通過電腦一鍵便能控制車站設備開關,工作效率提升約20倍。”
記者看到,在該站BIM(建筑信息模型)建設管理平臺上,搭建起精準仿真的3D車站模型。小到監控攝像頭,大至出入口電梯,均囊括其中。車站設備狀態實時顯示,一旦出現故障,平臺便會提前預警,工作人員可即時查看故障原因,甚至廠商信息、過往故障次數等也一目了然。
潮汐式客流是惠南站最為顯著的特征。早高峰期間,在開往龍陽路方向的列車上,乘客幾乎只上不下,限流已成為規定動作。如何讓這一動作更為精準?記者在智慧客流引導界面看到,屏幕上實時顯示幾項數據,包括惠南站出入口客流、即將到站的車輛信息以及下行方向其他限流四站客流。系統以這些數據為基礎,基于內部算法,計算出建議放行人員,并動態更新。
“工作人員的感官突破了物理局限加以延伸,發現問題更早、動作更快、定位更準。”沈麗表示,“也就是說,車站變得更小、更為透明,提升了市民乘車的安全與效率。”
讓設備開口說話
目前,上海共有5座試點建設的智慧車站。除惠南站外,還有漢中路站、新江灣城站、諸光路站,以及顧村公園站。
“智慧并非一套模式照搬,而是采取個性化方式,結合每個車站的特點,制定出最適宜的方案。”申通地鐵技術中心系統集成研究部主任張立東介紹,比如新江灣城站是10號線全自動駕駛線路車站,利用10號線一期綜合監控系統功能,實現全自動駕駛各場景下設備綜合聯動等智能化目標;顧村公園站根據顧村公園的客流情況,精準識別“客”和“運”,智慧提升“客”“運”之間的匹配度,實現可編輯的車站運營場景預案。
通過試點車站的建設,不難窺見智慧地鐵的基礎。“簡而言之,就是先實現所有設備、環境和客流狀態可感,然后將數據傳輸至平臺,在平臺上進行數據綜合與分析。”張立東說。
2019年,上海地鐵“信號系統智能運維體系”上線。作為國內首創,該系統破解了地鐵關鍵系統健康狀態量化評估難題,實現了智能化的主動維修決策。
“上海地鐵承擔著這座城市超過66%的公共交通運量。一旦出現故障,將會對市民出行,特別是早晚高峰通勤造成很大影響。”申通地鐵信號總監張郁表示,“我們針對人、車、物、地、事件信息進行實時采集與分析,將危險源、隱患、事故等數據相聯動,做到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管理。”
數據顯示,系統投用后,普通故障發生率和平均修復時間減少了3倍,平均維護周期從5天延長至15天,運維成本降低近20%。
如今,一張更為復雜的智慧網正全面鋪開。去年,上海市軌道交通集控大樓網絡化運營平臺正式投用。它是一個超級“數據中心”,下連全路網車站信息,采用“云技術”,真正實現了“一網統管”。
“我們的發展迅猛,路網擴張,技術容易攤薄。在幫助員工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時,利用電腦幫助人腦,讓設備開口說話,才能讓乘客放心。”張郁說。
提供多樣化服務
智慧化的落點,還是離不開民眾的體驗。
在保障地鐵運營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縮短中心城區最小行車間隔,讓市民出行更為快捷。記者了解到,上海地鐵9號線是全國第一條最短間隔突破兩分鐘大關的地鐵線路,新的記錄也正在醞釀之中。
同時,利用智能技術,升級地鐵服務水平。“在智慧票務方面,我們正嘗試實現生物特征識別、語音購票、掃碼過閘等多種方式的共享融合,逐步形成票檢合一的新型智能售檢票模式。”張立東告訴記者,在一些大型站點的自助服務機上,乘客可就目的地進行語音問詢,并通過微信掃碼的方式獲取前往路徑。
在信息服務方面,上海地鐵正以“Metro大都會”APP為核心,搭建數字化信息平臺。日前,客流狀態等信息實時查詢功能試點推出。該服務集成大數據、云服務等多項智能“黑科技”,市民通過APP便可實時獲知車廂客流狀態、列車行進位置、車廂溫度等信息。
日前,客流狀態等信息實時查詢功能試點推出。
乘車碼覆蓋面也逐步擴大。2018年6月,滬、寧、杭、合4家城軌企業簽約互聯互通。2019年底,Metro大都會APP與長三角區域內的全部10家城軌二維碼均已實現互聯互通。在此基礎上,該APP走進青島、廈門和蘭州。如今,可在國內12座城市的地鐵站以及廈門BRT(快速公交系統)刷碼進站。
在新基建大力發展的當下,同為其中的一員,上海地鐵緊跟5G發展潮流。計劃經過6個月建設,力爭在今年進博會前完成全市297座地下車站站廳、站臺的5G網絡覆蓋,并在地鐵安全管理、運營服務、設備智能運維等方面探索5G創新應用。
“智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完善物聯網與安全體系架構、優化智慧運維系統……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張立東坦言。
更多資訊
-
創新融合發展 ,虹口金融、航運文化煥發生機2023.10.20
作為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匯點,虹口臨水而興,依港而盛。這里是上海航運業的發源地、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海派文化底蘊深長。近年來,隨著航運和金融服務功能的提升,虹口航運金融融合發展態勢基本形成。為賦能航運金… 查看詳情 >
-
上海發力“新基建”:重大項目100項,三年后要建成全球網速最快的城市之一2023.10.20
到2026年,上海要率先邁入全球雙萬兆城市行列,成為全球網速最快、覆蓋最全、時延最低的城市之一。近日,上海印發《上海市進一步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6年)》(簡稱“《行動方案》”… 查看詳情 >
-
上海不夜城老地標太平洋百貨華麗轉身,全新綜合體“合集”開業2023.9.22
9月21日,位于靜安不夜城商務黃金圈的辦公商業項目“合集”開業。“合集”由嘉里建設集團打造,對嘉里不夜城一期的商業裙樓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這里也是昔日不夜城地標“太平洋百貨”的原址。 嘉里不夜城一期建… 查看詳情 >
-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開源書生·浦語20B模型,消費級GPU即可運行2023.9.21
9月20日,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等機構發布書生·浦語大模型(InternLM)200億參數版本InternLM-20B,并在阿里云魔搭社區開源首發、免費商用。 書生·浦語(InternLM)大語言模型由…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