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態更上一層樓:年投入逾千億元,家門口就有“綠水青山”
來源:上觀2020.6.15

暮春時節,落英繽紛,江灣城路進入了一年之中最漂亮的時刻,今年更是驚艷——作為上海首條“落花不掃”道路,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隔離帶內的晚櫻花瓣暫時保留,暫緩了春色離去的步伐,更溫暖了每一位過客的心頭。
如今,尋找這般靚麗的城市風景,不一定要耗費時間精力跑很遠,許多市民在家附近轉轉,就會有驚喜。
市民“家門口”的生態獲得感,源自上海在“綠水青山”上的不遺余力。2017年以來,上海全社會在環保方面年均投入超過1000億元。2019年,上海環保投入資金約1079.25億元,相當于同年上海市國內生產總值的2.8%。
良好生態環境是實現城市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期待的必備條件。上海深知這一點,持之以恒地播種綠色,期待收獲美好未來。
天更藍
抬頭仰望,藍天白云出現的機會更多了,這是許多市民如今習以為常的幸福。
僅把時鐘倒撥三年半,上海的進步已有目共睹:2016年,上海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276天,2019年為309天,3年足足多出一個月的“好天”。
近幾年,上海PM2.5年均濃度在不斷刷新下限,上海去年PM2.5的年均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2.8%,再創歷史新低。
2020年5月23日,上海天藍云白水清,空氣清新 ?? 張海峰 攝
圖表來源:《2019上海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空氣質量的“加法”,離不開能源和產業等方面的“減法”。
擺脫能源領域的“戀煤情結”,是上海“十三五”生態環境治理的一條主線。
上海2014年PM2.5來源綜合解析結果顯示,燃煤對PM2.5的貢獻率達13.5%。去年,上海通過嚴控鋼鐵、石化工業用煤,將重點用煤企業煤炭消費總量削減了3.3個百分點。同時,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2019年,上海外來電量同比增加3.1%,天然氣發電量同比增加16.1%。
在產業上,上海加大布局調整力度,去年完成1081個項目的結構調整、整治了204家“散亂污”企業,啟動了新一輪揮發性有機物專項深化治理,252家企業完成了治理。
環境監察執法人員查看企業排污臺賬 ?? 圖片來源:金山區環境監察支隊
上海堅定的綠色發展理念,讓一批企業痛下決心,全力彌補環保處理設施等方面的短板。
上海申龍客車有限公司投入近1億元的一套治理系統2018年剛投入運行,其客車涂裝、打磨和電焊環節產生的有機廢氣和煙塵全部收集凈化處理后,達標排放。
可就算環保處理設施再先進,也只能抑制排入大氣的污染物濃度,該企業忍痛取消了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大的噴膠工藝,及時調整為更綠色的生產工藝,在源頭上減少了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與2016年相比,企業揮發性有機物總排放量減少了134噸/年。
“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代價很大,但這是守法經營企業的義務。”上海申龍客車有限公司生產總監胡挺表示,良好的環境不僅讓市民安居樂業,也為企業贏得了更大的未來發展空間。由于環保處理水平提高,申龍客車的“環保信譽”越來越好,訂單也越來越多。
上海申龍客車有限公司密閉的噴漆車間,車間內的揮發性有機物通過專門的管道抽走 ?? 陳璽撼 攝
地更綠
“一雙鞋”“一頁報”“一張床”,這是過去對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的形象比喻。
如今,這個比喻用語中又多了“一間房”——截至2019年底,上海人均擁有公園綠地8.3平方米,比2016年底多出0.48平方米。今年,這一數字將再增加0.2平方米。
世博文化公園規劃效果圖
上海公園綠地的生長,家住龍川北路的徐小弟夫婦看在眼里,樂在心里。幾乎每周都到上海植物園“打卡”的夫婦倆最近又收獲了一個喜訊:上海植物園北區改擴建工程被列為2020年上海市重大建設預備項目。
該項目定位為“上海大花園”,吸收上海生態文明建設新成果以及國際上優秀的成功案例,僅計劃引進的植物就有3000多種。
“上海大花園”效果圖
除了有世博文化公園、郊野公園這樣的大手筆,上海公園綠地也有更貼近老百姓的“小”“多”“勻”。
家住九里亭小區的老李最近高興地發現,小區西南角的一片荒地竟然搖身一變,成了一處迷人的街心花園,多彩的地被花卉互相映襯,給夏初的花卉“斷檔期”帶來一抹鮮艷的活力。
截至去年底,全上海像九里亭路九杜路口這樣的“口袋公園”,已建成151座,數量比2018年底增加了66%。
這些口袋公園和社區公園、地區公園組成了“接地氣”的三級體系,占據了城區里的“夾縫”,讓市民有“出門500米就有公園”的綠色獲得感。今年,還將有30座全新的“口袋公園”和市民見面。
黃浦濱江臺地花園
如果說公園綠地是上海生態藍圖中錯落有致的肌理,那么生態廊道就是骨架。
根據規劃,上海“十三五”期間將造林30萬畝,使森林覆蓋率達到18%以上。其中,市級重點生態廊道的造林總量將占上海“十三五”造林總量近四成。
到2035年,上海將建成嘉寶、嘉青、青松、黃浦江、大治河、金奉、金匯港、浦奉、崇明等9條生態走廊,主要用來構建市域生態骨架,形成風道與動物遷徙通道,讓上海空氣更新鮮、生機更勃發。
上海市林地專項規劃(2015年-2040年)示意圖中,包含著大部分市級重點生態廊道,這些生態廊道分別圍繞上海繞城高速和崇明島,形成兩個綠色“花環”
老港處理廠周邊生態廊道南片區內的鏡湖
水更清
從高空俯瞰桃浦鎮新楊工業園區的外環林帶,不難發現一只振翅高飛的“白鷺”——南北廳河。它的身體是一個2.48萬平方米的湖,而頭、翅膀和腳則是總長1.2公里的河道。
只有住在周邊的居民才知道,這條名列上海“最美河道”的河3年前是什么樣子。
2017年,在推進桃浦地區“五違四必”和生態環境整治工作中,普陀區、桃浦鎮多部門聯合執法,鏟除了河岸邊的魚塘,斬斷了長年污染的“病根”。
如今,南北廳河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景點,初春看二月蘭的紫、迎春花的黃,還有紫葉李的粉與白;四月賞桃紅柳綠;到了盛夏和深秋,還有色彩斑斕的睡蓮和披上銹色“外衣”的水杉陪伴。
南北廳河的蛻變,是上海河道治理的一道縮影。
兩年前,上海還有1.88萬條段劣Ⅴ類河道,占到上海河湖總數的38.7%,到了今年年初,只剩3000多條段,全市劣V類水體比例下降至7.8%。今年,上海將力爭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
數據來源:上海市水務局
只用3年修復1.88萬條段河道,僅從數量判斷,這是一項不容易達成的使命。所以,上海開拓治水思路,廣泛試點群防共治,充分借助外腦外力,讓民間河長和志愿者成為河道消除污染的中堅力量。
晨霧中,68歲的村民河長張漢培繞著河岸散步。他身旁這條虹橋26號河底的垃圾和淤泥,是他和村里其他老伙計2018年冬天一起下河,一擔擔挑出來的。
“民間河長”們不嫌臟不嫌累,干得熱火朝天 ?? 陳璽撼 攝
為何自己下河?“有感情!”老張說,本來這條村溝是村民重要的取水來源,但上世紀90年代通了自來水后,河道功能迅速退化,河里淪為排污池,河邊淪為堆物場,加之水動力不足,沒有自凈功能,逐漸變得長年黑臭。
其實,張漢培除了村民河長外,還有一個身份:崇明建設鎮虹橋村雷雷民宿的負責人,這幢淡綠色外墻的民宿就蓋在虹橋26號河西面,離河岸不過十步路。
“河道干凈了,就會有更多回頭客。”老張感慨地說,他要給后代留下一個好環境,讓村里的晚生后輩都能喜愛、思念這里,而非避之不及。
治理后的金山區大潮江和“民間河長”張靜忠的巡河日記 ?? 陳璽撼 攝
更多資訊
-
創新融合發展 ,虹口金融、航運文化煥發生機2023.10.20
作為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匯點,虹口臨水而興,依港而盛。這里是上海航運業的發源地、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海派文化底蘊深長。近年來,隨著航運和金融服務功能的提升,虹口航運金融融合發展態勢基本形成。為賦能航運金… 查看詳情 >
-
上海發力“新基建”:重大項目100項,三年后要建成全球網速最快的城市之一2023.10.20
到2026年,上海要率先邁入全球雙萬兆城市行列,成為全球網速最快、覆蓋最全、時延最低的城市之一。近日,上海印發《上海市進一步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6年)》(簡稱“《行動方案》”… 查看詳情 >
-
上海不夜城老地標太平洋百貨華麗轉身,全新綜合體“合集”開業2023.9.22
9月21日,位于靜安不夜城商務黃金圈的辦公商業項目“合集”開業。“合集”由嘉里建設集團打造,對嘉里不夜城一期的商業裙樓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這里也是昔日不夜城地標“太平洋百貨”的原址。 嘉里不夜城一期建… 查看詳情 >
-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開源書生·浦語20B模型,消費級GPU即可運行2023.9.21
9月20日,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等機構發布書生·浦語大模型(InternLM)200億參數版本InternLM-20B,并在阿里云魔搭社區開源首發、免費商用。 書生·浦語(InternLM)大語言模型由…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