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家曾提出上海土質不適宜建地鐵,705公里軌交網從“豆腐打洞”起步
來源:上觀2020.8.17

口述人:上海軌交十四號線發展有限公司 孟凡光
1989年參與建設上海第一條地鐵線路時,我們不會想到,上海地鐵會以怎樣的速度,從單一的線路發展至世界超大軌交網絡。
上海的地鐵夢,源于上世紀中葉。然而,前來勘測的外國專家提出,上海地區屬于軟土地基,建設地下鐵道線路相當于“豆腐里打洞”,并不適宜。
嘗試卻并未因此停止。有一個人決心要讓不可能變為可能,他就是劉建航院士。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他帶領團隊先后進行三次試驗,拉開了上海地鐵建設的序幕。
從1號線開始,我就已加入地鐵建設隊伍。當時團隊主體是原市政局各單位相關人員,部分是院校畢業生、外地返滬的知青或是技術人員。建造地鐵,多數人都是頭一回,摸著石頭過河,也因此有不少教訓,比如挖土時支撐沒跟上,地墻彎了,有的鋼筋都露頭了。設備從法國進口,工藝還不夠成熟,出現了漏油、爆管等問題。
經過三年的摸索,1號線南段(錦江樂園站至徐家匯站)終于在1993年開通,上海正式邁入地鐵時代。有了1號線的經驗,之后的建設順利不少,一條條線路相繼開通。
對于我們來說,最為難忘的一段時間,莫過于2004年至2009年。為了迎接世博會,大家都擼起袖子加油干,五年間新建成線路長度達到330公里,創造了百臺盾構齊頭并進、百座車站同時建設、百公里新線同時投運等建設記錄。我幾乎每天都在負責的三個車站之間來回跑。工作到晚上兩三點鐘,第二天早上7點起床,是當時工作的常態。回想起來,那時真的好像有使不完的精力。
在幾代人的奮斗之下,上海的地鐵路網運營里程如今已為世界之最,達到705公里,施工設備由國外引進到國產唱主角。越織越密的路網對上海地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效率與安全的平衡如何實現?這幾年來,我們一直圍繞著智慧兩個字探索。
去年上海地鐵上線了“信號系統智能運維體系”。作為國內首創,它破解了地鐵關鍵系統健康狀態量化評估難題。車輛的狀態會在系統平臺上實時顯示,一旦出現故障,工作人員就能及時發現并解決,既提高了處置的效率,也節省了人力。
也是在去年,上海市軌道交通集控大樓網絡化運營平臺正式投用。在這個平臺上,十多條線路的數據被接入。就像一個超級“數據中心”,實現了“一網統管”,對設備的管控力度更強,指揮效率也更高。
在乘客服務上,我們也在探索更多的可能。地鐵目前已經實現語音售票、掃碼乘車,未來還可以實現刷臉進出站。在上海三大火車站、兩大機場設有語音購物機。只需對其說出目的地,機器便會聽懂并自動搜索離目的地最近的地鐵站點,顯示換乘方案。另外,今年進博會前,將有望完成全市297座地下車站站廳、站臺的5G網絡覆蓋。如能實現,那么乘坐地鐵時上網將會是新一番體驗。
我們一直在說智慧。實際上,智慧是手段,乘客體驗是最終目的。這也是我們在14號線建設過程中一直堅持的。車站標識是否明晰、指引是否科學、列車間隔是否合理,都需要深入研究。我們也正對標高鐵,以提高地鐵建設與管理水平。比如引入高鐵鋪軌技術,通過計算機測軌道的高低并進行調整,平整度可達到微米級,列車行駛將更加平穩。
再過兩三年,我就要退休,14號線將成為我參與建設的最后一條地鐵線路。從1號線的蹣跚學步到如今的日漸成熟,我期待著,上海地鐵不斷有新發展。
更多資訊
-
創新融合發展 ,虹口金融、航運文化煥發生機2023.10.20
作為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匯點,虹口臨水而興,依港而盛。這里是上海航運業的發源地、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海派文化底蘊深長。近年來,隨著航運和金融服務功能的提升,虹口航運金融融合發展態勢基本形成。為賦能航運金… 查看詳情 >
-
上海發力“新基建”:重大項目100項,三年后要建成全球網速最快的城市之一2023.10.20
到2026年,上海要率先邁入全球雙萬兆城市行列,成為全球網速最快、覆蓋最全、時延最低的城市之一。近日,上海印發《上海市進一步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6年)》(簡稱“《行動方案》”… 查看詳情 >
-
上海不夜城老地標太平洋百貨華麗轉身,全新綜合體“合集”開業2023.9.22
9月21日,位于靜安不夜城商務黃金圈的辦公商業項目“合集”開業。“合集”由嘉里建設集團打造,對嘉里不夜城一期的商業裙樓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這里也是昔日不夜城地標“太平洋百貨”的原址。 嘉里不夜城一期建… 查看詳情 >
-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開源書生·浦語20B模型,消費級GPU即可運行2023.9.21
9月20日,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等機構發布書生·浦語大模型(InternLM)200億參數版本InternLM-20B,并在阿里云魔搭社區開源首發、免費商用。 書生·浦語(InternLM)大語言模型由… 查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