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中國“建站大業”,上海航天在400多公里高空打造“太空電站”
來源:上觀2021.4.29
天和核心艙作為整個中國空間站的大本營,今天率先探路,成功入軌。
這里,將是未來空間站的指揮控制中心,航天員的生活起居要在此進行,并開展一系列重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為了讓航天員能夠有一個舒適的環境,核心艙提供了約50立方米的空間,是此前天宮實驗室的3倍之多。除了升級睡眠區,還新增了專門衛生區和運動區。此外,核心艙內還可以連WIFI上網。
就像我們的家,正常運營離不開電,這樣一個系統龐大的“太空家園”,要想正常運轉,更是一刻也離不開電力保障。為此,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專門為空間站打造了一座“太空電站”。
這座位于400多公里軌道上的“太空電站”是如何打造的?
眾所周知,太空中唯一的能量來源,就是太陽的能量。在天和核心艙上,全新配置了兩對大面積的太陽電池翼,單翼面積可達到67平方米。其在光照區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供整艙應用,同時為蓄電池儲存能量,備陰影區使用。這兩組太陽電池翼在初期發電能力超過1.8萬瓦,遠遠超過了國內之前任何一個航天器。
此前,天宮二號的太陽電池翼單翼翼展只有3米,到天和核心艙上增加到了12.6米。而運載火箭的裝載空間有限,研制人員國內首次應用了多維多步展開的柔性太陽電池翼,巧妙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得益于高效光電轉換效率的三結砷化鎵太陽電池的應用,它們與高比能鋰離子蓄電池一起,構成了強大的電源系統,為空間站提供可靠、充足的不間斷發電。
核心艙太陽電池翼的另一個特殊功能,是其在軌可整翼拆卸、轉移。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專家表示,考慮到后續空間站組建完成后對核心艙太陽電池翼造成的遮擋,從而影響發電,這兩個太陽電池翼可由航天員與機械臂配合,實現艙外拆卸、轉移,安裝于后續發射的實驗艙尾部桁架上,并在軌重新組建供電通道,這又被稱為在軌能源拓展功能。
在太空中,空間站也會運行至太陽無法照射的陰影區,此時太陽翼的發電就會成為問題。
不用擔心,此時艙內配置的鋰離子蓄電池就會閃亮登場,保障艙內24小時不斷電。
與一般的鋰離子電池不同,這是一種特別滿足空間站運行需求的長壽命、大容量、高安全鋰離子蓄電池。據透露,空間站核心艙共有6組鋰離子蓄電池,每組有66個單體電池。
鋰電使用時的難點在于實現對每個單體電池的過充保護。為此,上海航天811所研制人員設計出了一套智能化的鋰電管理系統,在國內首次使用高效率高壓大功率充電模塊,充電時啟用三級保護機制,在任意情況下保證用電安全;同時,在充電過程中實施溫度監測,當充電溫度高于設定安全溫度值時,立即停止該機組蓄電池充電。
按照設計,中國空間站要在軌運行10年以上,這就免不了要航天員定期更換鋰電池。
為了保障航天員的人身安全,上海航天人可謂“費盡心機”,在鋰離子蓄電池模塊中巧妙地安裝了兩個并聯的分段開關,通過將電池組的電壓降低到人體的安全電壓范圍,滿足人體的36伏安全電壓要求。
更多資訊
-
創新融合發展 ,虹口金融、航運文化煥發生機2023.10.20
作為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匯點,虹口臨水而興,依港而盛。這里是上海航運業的發源地、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海派文化底蘊深長。近年來,隨著航運和金融服務功能的提升,虹口航運金融融合發展態勢基本形成。為賦能航運金… 查看詳情 >
-
上海發力“新基建”:重大項目100項,三年后要建成全球網速最快的城市之一2023.10.20
到2026年,上海要率先邁入全球雙萬兆城市行列,成為全球網速最快、覆蓋最全、時延最低的城市之一。近日,上海印發《上海市進一步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6年)》(簡稱“《行動方案》”… 查看詳情 >
-
上海不夜城老地標太平洋百貨華麗轉身,全新綜合體“合集”開業2023.9.22
9月21日,位于靜安不夜城商務黃金圈的辦公商業項目“合集”開業。“合集”由嘉里建設集團打造,對嘉里不夜城一期的商業裙樓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這里也是昔日不夜城地標“太平洋百貨”的原址。 嘉里不夜城一期建… 查看詳情 >
-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開源書生·浦語20B模型,消費級GPU即可運行2023.9.21
9月20日,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等機構發布書生·浦語大模型(InternLM)200億參數版本InternLM-20B,并在阿里云魔搭社區開源首發、免費商用。 書生·浦語(InternLM)大語言模型由… 查看詳情 >